近期,一则新闻闯入人们的视角,富士康老总郭台铭,解雇32万大陆员工,斥资670亿,将代加工厂中心向印度转移。
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代工厂企业,富士康的一举一动都难逃脱人们的关注,毫无疑问,此举可谓是赚足了关注度,包括之前轰动一时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也再度被提起,成为近期人们的饭后谈资。
而作为此次事件的幕后主使-郭台铭,他为何要这样做,意欲何为?
郭台铭的事业发展
郭台铭,195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1971年,毕业于台湾“中国海专”,并于当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工作。
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
作为一个没有家世背景,完全依靠自己发家的企业家来说,郭台铭前期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而他前妻的出现也为他的事业锦上添花。
他的前岳丈作为当时香港的商业巨头,商业奇才,身家颇深,在他提出再次创业的时候,因为相信他的能力,直接借给了他70万助力他的事业。
郭台铭的创业史由此开始,值得一提的是,郭台铭的投资眼光非常独到,在那个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兴起的时代,他已经开始着眼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就扭亏为盈,而这无疑为其积累了原始资本。
1977年,郭台铭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其日后代加工企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85年,郭台铭开始开发新市场,在美国建立了分公司,而之后声名远扬的富士康品牌也产生于该年。1988年,又于深圳建立了第一个富士康加工厂。
郭台铭不仅能够精准分析市场,及时进驻代加工领域。在看到徐福记兄弟进驻深圳吃到人口红利后,他紧随其后,成为首批入驻大陆的台湾企业。
当时国家经济正在逐渐向迅速发展的道路上奔走,对于各类企业都有不错的扶持措施,加上内地劳动力价格便宜,富士康迅速在内陆站稳了脚跟。同时,其在美国的代加工事业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2007年,苹果公司开始推出手机系列,而当时手机行业的龙头老大是摩托罗拉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苹果选择了与富士康合作。
由于在苹果公司危难之际帮忙了一把,而这也为接下来富士康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苹果公司前期念及富士康的情谊,苹果手机零件的生产全部交给了富士康来做,给富士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其后,随着苹果产品的水涨船高,同时加上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口红利,富士康在此期间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作为富士康背后的创始人,郭台铭的身价也持续上涨,甚至一度登榜福布斯亿万富豪榜。
富士康的负面事件
细数富士康这十来年的发展,伴随着其自身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其负面新闻也从未间断,其中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直到今日被提起也仍让人唏嘘。
作为放眼全世界,规模依旧不小的代加工厂富士康来说,它所拥有的员工也是以百万计数的,每年都有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富士康,巨大的人流量背后也暗藏着许多危险。
2010年,短短一年时间,富士康就先后发生了10起跳楼事件,一次又一次跳楼事件的传出不免引起人们的恐慌,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可以这么轻易的放弃生命,随着官方的调查,背后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而这背后的隐秘,却让得知真相的人们不由心中一紧。
最先的跳楼者是一个来自云南农村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孙丹勇,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能在这种大型工厂工作可以说是一件还不错的工作,那他为何会选择轻生呢?
据调查,孙丹勇当时负责保管富士康的一批样机,公司另一名员工来取样机时,当时孙丹勇本人不在现场,这名员工在核对数量时发现东西少了,急忙联系孙丹勇,两人随后找遍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未找到。
随后公司将该事件上报,上级部门在仍旧遍寻无果后,将这件事交给了环安科处理,或许上级部门本意只是为了寻找样机。但环卫科的工作人员却不干人事,意图通过殴打,非法拘禁逼孙丹勇自己讲出丢失样机的下落。
甚至在知道孙丹勇的住所,只有她女友一人在家时,仍旧选择去其家里非法搜查,在这期间,孙丹勇一直身处环卫科人员的监禁下,在仍未搜查到样机后,孙丹勇最终被放了出来。但在遭受过环卫科的折磨后,此时的孙丹勇已经精神崩溃,最终选择了轻生。
富士康在未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就主观认定是员工偷盗,并意图通过逼迫获得他们眼中的真相,最终酿造了一场悲剧。
此事被富士康老总郭台铭知道后,可能是为了将这件事压下去,亦或是真的念及这名员工曾经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具体原因尚未可知。他选择给出了35万的抚恤金,要知道这笔钱放在当年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并且还承诺会一直给该名员工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
当时金融危机刚过去没多久,这件事传到社会上后,不免引起了一些缺钱的员工的关注,这仿佛为他们了一条“新出路”,宁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希望为家庭换来一个富裕的经济环境。因此富士康当时出现多起留下遗书选择轻生意图换取巨额补偿金的事件。
这场风波过去后,富士康便要求员工签订不自杀协议,就是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并且在富士康经营期间,常常有员工因为无法忍受富士康的工作压力,选择辞职,甚至还有一些员工因为在公司遭受不平等待遇后,被迫辞职,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之后的员工好,不惜暴露自己的信息,也要通过社交媒体去爆料富士康不为人知的一面。
然而,即使社会上负面新闻层出不尽,却依然不断有新的负面新闻爆出,一次又一次地冲击使得富士康的风评也逐渐岌岌可危。不知富士康之后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挽回自己的分评?
富士康的“滑坡之路”
随着身价的不断身高,作为富士康背后的创始人,郭台铭不免得有些“飘”。更是在媒体采访时狂言:“是大陆人离不开我,我给大陆人赏饭吃”,甚至一度拒绝帮助曾深陷美国制裁的华为。
虽然富士康发展看着如此顺利,但作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棘手的情况,可能会因某年的经济效益不好,导致下一年的资金链紧缺,甚至断裂。
在之前苹果公司突然骤缩订单量,导致富士康人多活少,为了减少损失,只能大量裁员,但大量裁员依旧无法避免资金的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是华为公司将自己的大量代加工订单都交给了富士康,才避免了它大量裁员,并且再一次扩大了自身的人员规模,顺利渡过难关。
我们都知道这几年由于华为技术的不断精进,逐渐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时不时就要找华为的麻烦。导致华为这几年生产发展经常受挫,更是一直在遭受着美国的制裁。
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在得知华为但是迫切需要代加工厂合作时,富士康依然选择袖手旁观,不给予帮助。俗话说,商人重利,无奸不商,富士康此举也可能是明哲保身罢了,或许只是为了规避风险,怕美国的制裁殃及到它。
这无疑让更多的需要代加工的厂商看到了富士康的冷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称得上是“忘恩负义”。
富士康为何选择进军印度,是否是为了追随美国
纵观富士康发展的这几十年,不难发现,他每一步的行动都有些跟随苹果公司脚步的嫌疑,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不难理解为何当时它不帮助华为。
随着内陆人口红利逐渐褪去,加上代加工行业的不断发展,苹果公司逐渐将加工零件的订单分散给了国内其他一些代工厂,甚至开始开发一些国外的其他市场,而不是让富士康一家独大。
作为曾经苹果公司代加工领域的“大红人”,富士康当然不甘心苹果公司将订单与其他企业平分。它紧随苹果的脚步,在苹果决定在印度建厂后,立马选择大量裁员,裁员数量甚至达到了32万之多,并斥670亿在海外发展,意图将重心往印度发展。
东南亚人较多,所以劳动力的价格更低廉,在印度建厂,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它的大客户,苹果公司。
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可以说是富士康事业的滑铁卢,当它申请在印度建厂时,就先收到印度当局的拒绝,对方给的理由是印度只接受八小时工作制。
富士康作为流水线工作,富士康的工资当然是根据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的,而我们国家在富士康工作的员工,为了赚到更多的工资,经常会有员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加班来获得更高的工资。
但这种行为对于印度来说确实不能接受的,对于他们来说,即使加班给予一定的补偿,但这依然无法弥补这对于他们休息时间的侵占。这是一种严重剥削劳动者的行为。
遭遇了一定的挫折,富士康最终在印度建设了两个厂区,但由于印度工人工作散漫,经常迟到早退,加上交通比不上我们国家便利。虽然印度劳动力更为低廉,但他们的工作效率却比国内低的多,导致富士康在印度的效益也并不太好。
在这期间,还传出过印度方宣布富士康的建厂工作取消,因为印度没有收到富士康之前答应的50亿美元减产资金。面对此事,富士康内部澄清说合作依然在有序进行。
遭遇种种困难,却依然选择在印度建厂,但作为它的大客户-苹果公司来说,却没有因此重新将视角重新聚集到富士康身上。提供给富士康的订单也逐渐减少,富士康只能另谋出路,这对于富士康来说无不是雪山加霜。
富士康将投资这么多在印度建厂,对于它日后的发展是否有益,又是否是为了追随美国,让我们拭目以待。
富士康今后发展的预测
事业上的成功助长了郭台铭入驻台湾政界的想法,作为一名商人,他之前曾捐出过自身身家的一大半用于慈善,更是在他竞选领导人那几年也捐出过几个亿,甚至一度被台湾媒体怀疑是为了当选才会捐款。但他本人极力否定。
比亚迪,不仅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龙头,同时,随着比亚迪在华为遭受制裁时承接华为的大量订单,比亚迪在代加工领域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富士康在遭遇了这么多冲击后,可能是想效仿它现阶段的对手,也打算进军汽车领域。
结语:
富士康作为我国国内数一数二的加工厂,在这些年来发展但随着这些负面新闻的不断爆出。一方面会对企业形象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另一方面,富士康在内陆存在的这些年,可以说享受了各种国家对于企业的扶持补助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富士康依然选择将重心将国外转移,不仅会造成我国为就业人群激增,也会使得社会上人们对于富士康的影响降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毫无疑问是致命的。
作为一家代加工企业,富士康的行业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而缺点也在于它的可替代性高,富士康选择进军汽车领域,是否能顺利发展,犹未可知,况且,若之后还追随美国的脚步,那它未来的发展如何,让我们且看富士康之后道路是如何走的!